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君主之一,他的子嗣众多,共计35名儿子。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在继承皇位的争夺中,只有9位儿子参与夺嫡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呢?康熙子嗣争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权谋和内斗?通过深入研究康熙时代的历史文献和宫廷纪录,我们或许能揭开这个谜团,了解背后的历史真相。
康熙的儿子很多,足有35个,依次是:承瑞1、承祜2、承庆3、赛音察浑4、
胤褆5、长华6、胤礽7、长生8、
万黼9、胤祉10、胤禛11、胤禶12、
胤祺13、胤祚14、胤祐15、胤禩16、
胤禟17、胤䄉18、胤䄔19、胤禌20、
胤祹21、胤祥22、胤禵23、胤禨24、
胤禑25、胤禄26、胤礼27、胤祄28、
胤禝29、胤祎30、胤禧31、胤祜32、
胤祁33、胤祕34、胤禐35。
(读音后面有标注)
康熙晚年,太子胤礽被废,储君之位空悬,诸皇子看到了希望,纷纷参与到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中,这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斗争被称为“九子夺嫡”。

△康熙
35个儿子为何只有9子夺嫡,其他皇子都哪去了?
下面就先从九子夺嫡的正主们开始说起。
夺嫡九子参与储位竞争的九位皇子,分别是:
大皇子胤禔(zhī)、
二皇子胤礽(réng)、
三皇子胤祉(zhǐ)、
四皇子胤禛(zhēn)、
八皇子胤禩(sì)、
九皇子胤禟(táng)、
十皇子胤䄉(é)、
十三皇子胤祥、
十四皇子胤禵(tí)。
咱们把九子夺嫡大致分成三个阶段:
一、大阿哥对阵太子
二、八阿哥对阵太子
三、四阿哥对阵八阿哥
下面我们就结合上述框架来介绍,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。
(雍正即位后,诸皇子改“胤”为“允”,为了阅读清晰,文中统一按“胤”称呼)
1、二皇子胤礽【7】:太子党
先从二皇子胤礽(yìn réng)说起,他是康熙第7子,皇后赫舍里氏所生。
赫舍里氏早先生下的嫡长子承祜早夭了,胤礽是她生下的第二子,而且生下孩子后她便因难产去世了。(第七子却称二皇子,是因为胤礽前面的几位兄长,还没有排行就早夭了)
康熙一天之内喜得嫡子却痛失爱妻,心情颇为复杂。
许是为了纪念爱妻,康熙把年仅1岁多的胤礽册立为太子,并在日后的岁月里,亲自抚养爱妻给自己留下的遗子,可谓是宠爱至极。
这分明就是人生赢家啊!
胤礽应该很开心才对?
不过可惜他遇上了康熙这个爹——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康熙8岁登基,14岁亲政,在位长达61年。
△康熙与太子
这就意味着胤礽当太子的时间过长,等待继位的漫长过程很令他焦躁,难免会不时地流露出来。
更重要的是,太子党存在时间过久,已然对康熙的权威造成冲击。
因而,到了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对胤礽蛮横不仁、结党营私很不满的康熙杀太子党重臣索额图,以打压太子势力,父子关系明显恶化。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,康熙皇帝发现太子对他有暗中窥伺的行为。
这让康熙敏感地认为太子有谋害之心,于是终于下定决心,废除太子,胤礽当时35岁。
同时,康熙再次对太子党成员进行了一次清洗,极大地削弱了太子党的实力。
一“废”太子之后,众多皇子见储位有变,纷纷开始了对皇位的觊觎。
太子被废,康熙既难过又不舍,这中间大阿哥胤褆、八阿哥胤禩相继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击,结果都是铩羽而归。
只有四阿哥胤禛韬光养晦,看出父皇仍然舍不得二哥,尚不是进取的时机,于是上表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。
康熙四十八年,胤礽果然被复立太子,但皇帝与太子的根本冲突完全没有解决。
△胤礽
在此情况下,矛盾于两年后再度爆发,还是老问题,太子势力又起,康熙随即再次以结党营私罪打击太子党。
次年,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并被圈禁于宫中,直到雍正二年,心灰意冷的胤礽病死于宫中,享年51岁。
2、大皇子胤褆【5】:大千岁党
胤褆(tí)是康熙第五子,因为前面四个哥哥都早夭了,所以他成了皇长子。
不过他的母亲是惠妃乌拉那拉氏,属于庶出,所以在有嫡子的情况下,他与太子位是无缘的。
但胤褆心里还时常惦记着皇位,尤其是他比较有才干,曾随康熙三次出征、巡视,表现俱佳,得到了康熙的认可,这样就更让他无法甘居人后。
随着康熙和太子胤礽越来越多的摩擦被胤褆注意到,胤褆越发觉得自己有机会,迷信喇嘛教的他便开始用巫术诅咒胤礽。
这种“魇胜”之术,在古代皇室历来是一种禁忌,一旦被发现,处罚极为严格。
而大皇子选择动这糊涂脑筋,只此一点我就不看好他。
△胤褆
最让胤褆心动的机会,就出现在“一废太子”的时候,胤褆觉得机会来了,便向康熙进言处死胤礽。
这种时候居然还说如此冷血无情的话,结果让康熙极为反感,同时也感到胤褆难成大器。
后来,三皇子胤祉揭发了大皇子胤褆搞巫术的事,康熙震怒,下令圈禁胤褆,当时他37岁。
这一禁,便是整整26年,直到雍正十二年胤褆病逝,享年63岁。
胤褆的夺嫡失败,意味着大千岁党的彻底陨落。
3、三皇子胤祉【10】:三爷党
三皇子胤祉是康熙第十子,荣妃马佳氏所生,是荣妃唯一没有夭折的儿子。
胤祉在诸皇子中很出众,他能文能武,文学、书法、骑射样样精通,就好像现在的“三好学生”一样。
不过个人素质优秀并不能绝对影响地位,在九子夺嫡中,三爷党反而是最弱的,几乎都是学者和无功名的布衣,因而在朝堂上毫无优势。
△胤祉
胤祉早先和太子胤礽关系亲善,因而沾了太子不少光。
后来太子被废,胤祉也开始动了心思,他一边主持编纂大书讨康熙欢心,一边装老实人,摆出一副贤能的姿态,希望以此打造自己的良好形象。
他还别有心机地举报大皇子胤褆搞巫术,最后老大、老二都完蛋了,他这个老三就是最年长的皇子,那皇位也就可以够一够了。(《律历渊源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都是胤祉主持编辑的)
不过,胤祉终归在能力、声望、朋党上,皆不如四皇子和八皇子,因而到了后面,在巨大的差距和凶险的局势下,胤祉选择明哲保身,退出了夺嫡。
雍正即位后,命胤祉去守景陵,还曾感叹:就剩这一位兄长,有才能是不假,但心眼多、滑头也是真,还是不敢用啊!
后来,胤祉在十三爷胤祥的葬礼上,迟到且面无忧色,被认为是心怀怨念,因罪被雍正削除爵位并圈禁。
直到雍正十年,胤祉在圈禁中病逝,享年56岁。
4、四皇子胤禛【11】:四爷党
胤禛是康熙第十一子,生母是德妃乌雅氏,这里要注意德妃的皇后名号,是死后雍正帝追封的,她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皇后。
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,也是我们熟知的四爷。
△胤禛
其实胤禛最开始根本没有争储君的心思,太子胤礽各方面条件都硬着呢,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四爷才是正道。
一废太子后,几位皇子都纷纷按捺不住,轮番争位,只有胤禛依然认为太子还有复立希望,自己还是韬光养晦的好。
等到二废太子时,胤禛的思想发生了转变,这时没人还觉得太子能再复起。
大阿哥被禁,三阿哥势弱,也就八阿哥算是有分量的对手,于是胤禛开始筹谋,对储君之位也要争上一争。
最后,经过了极为激烈的角逐,四阿哥胤禛战胜八阿哥胤禩,得到康熙认可,继承大宝,成为雍正帝。
5、八皇子胤禩【16】:八爷党
胤禩(sì)是康熙第16子,母亲是良妃卫氏,值得一提的是,良妃是清朝首个出身辛者库而得封妃位的后妃。
八阿哥胤禩自幼聪颖,谙熟人心,亲切温和,善于拉拢,再加上他聪明能干,因而赢得朝野上下一片称赞,拥护他的人极多。
△胤禩
康熙也从小就很喜爱胤禩,对他多有栽培器重。
一废太子时,八爷党重臣纷纷上奏请立八阿哥胤禩为储君,正好犯了康熙的禁忌,被康熙以结党营私罪处以打击,八爷党一时受挫。
二废太子后,夺嫡进入了最后阶段,八爷党与四爷党决一胜负,最后八爷党败北。
雍正继位后,为了稳定人心,先是晋封了胤禩,但等到地位稳固后,胤禩和他的八爷党就遭到了雍正帝严厉清算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,在雍正帝的刻意打击下,胤禩被削爵囚禁,同年九月因呕病死于监所,享年46岁。有观点认为胤禩是被雍正毒杀的。
6、九皇子胤禟【17】:八爷党
胤禟(táng)是康熙第十七子,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。
他自幼好学嗜读,天资聪敏,喜爱发明,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。
由于幼时重病,被意大利传教士所救治,因而长大后十分热爱西学,自学外语,并厚待当时的来华传教士。
△八爷党
因为他是八阿哥胤禩的大力支持者,因而被雍正深为忌恨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,胤禟被削爵圈禁,最后在狱中被折磨而死,享年44岁。
7、十皇子胤䄉【18】:八爷党
胤䄉(é)是康熙第十八子,母亲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,而温僖贵妃是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,母族背景比较强大。
他和九阿哥胤禟一样,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,因而被雍正划入了黑名单。
雍正二年(1724年),胤䄉被雍正帝圈禁革爵。
不过与几位被圈禁的兄弟不同的是,胤䄉等到了刑满释放的那天,果然有背景的就能少受罪。
乾隆二年(1737年),胤䄉被释放,授辅国公品级。
乾隆六年(1741年),胤䄉病逝,享年59岁。
8、十三皇子胤祥【22】:四爷党
胤祥是康熙第二十二子,母亲是敏妃章佳氏,由于四爷和十三爷关系铁,雍正即位后,追封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。
胤祥民间盛赞为“侠王”,说他是侠肝义胆,好打抱不平,而且早年经常带兵,旧属分布在各大军营,感觉好像是一位武力型皇子。
△胤祥
其实胤祥自少年起,便是文武全才,诗词文章和骑射武艺俱佳,深得康熙宠爱,每次出巡别的皇子都是轮着带,而胤祥却是必带在身边。
这种宠爱一直到一废太子时(1708年)发生了变化,胤祥可能是太讲兄弟情义,对太子有所袒护,结果受到了波及被康熙圈禁了大概一年。
有的观点认为是圈禁了十年,此说不准,因为1709年,康熙巡视京畿时,胤祥也在其列,说明这时已经被释放了。
不过此后,胤祥再未如以往那样受康熙喜爱,而且康熙在1709年封诸皇子爵位时也没有带胤祥。
更烦恼的是,在这段时期里,胤祥的健康也出了大问题,之后身体越来越差,成为了他过早去世的根源。
这样的大起大落,磨砺了胤祥的性情,让他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,从此不再草率行事。
虽然史料没有记录胤祥失宠的准确原因,但是我认为康熙冷落他既是为了敲打,也是为了保护,毕竟是个人才,磨磨性子便能成为国之栋梁。
胤祥的母亲敏妃去世较早,据雍正帝回忆,胤祥从小还在他府上跟着他学算术,可见雍正帝在胤祥那里扮演过“长兄如父”的角色,所以兄弟二人感情极好,胤祥也是坚定的四爷党。
雍正继位后,立即封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,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,胤祥的好日子终于来了。
为了报答四哥的知遇之恩,胤祥处理政务可谓是兢兢业业,呕心沥血,政绩斐然,堪称贤王。
△雍正与胤祥
雍正八年,积劳成疾、油尽灯枯的胤祥病逝,享年45岁。
胤祥死后,雍正悲痛万分,准其配享太庙,上谥号为“贤”,另赐有匾额“忠敬诚直勤慎廉明”冠于谥前。
更难得的是,将其名“允祥”的“允”字改回“胤”字,成为大清臣子中被允准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。(雍正即位后,为了避皇帝名讳,诸皇子名中的“胤”全被改成“允”)
乾隆年间,由于胤祥对雍正朝的政绩有着突出贡献,因而被允许世袭罔替,成为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。
9、十四皇子胤禵【23】:八爷党
胤禵(tí)是康熙第23子,母亲是德妃乌雅氏,与雍正帝是同母兄弟,不过胤禵却和八阿哥亲善,属于八爷党。
其实这也不奇怪,大清为了防止后宫干政,皇子是绝对不可以交给生母养的,一般是交给其他嫔妃抚养,所以雍正虽然和胤禵是同母所生,但却不是同母所养,亲近不起来也实属正常。
△胤禵
胤禵和胤祥类似,都是自幼聪明绝顶、文武双全、深受宠爱的皇子。
不过他俩也有另一个共同点,就是太过仗义。
八阿哥在被康熙猜忌时,胤禵曾经悍然顶撞康熙,力保胤禩,结果惹得康熙大怒,拔刀差点砍了他。
政治场中,太仗义就容易被人利用,就只能给别人当配角。
后来,胤禵领兵出征,保卫西藏,获得大胜,威名远震。
但八爷党终归是败给了四爷党,等待胤禵的是雍正帝的严酷报复。
雍正三年,胤禵被夺爵,次年又被圈禁。
好在胤禵和十阿哥胤䄉一样,都撑到了雍正去世,然后得到了乾隆的赦免。
乾隆二年(1737年),胤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。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胤禵病逝,享年68岁。
未序十一子说完了夺嫡的9位皇子,大家也许会奇怪,为何大阿哥却是康熙第5子,二阿哥却是第7子,这前后都对不上。
这是因为清朝对于早夭且未序齿的皇子,采取不计入排行的规则,比如大阿哥胤褆前面有四位哥哥,但是都在序齿前早夭了,不计入排行,所以皇长子落在了第五个出生的他身上。
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,因早夭而未序齿的11位皇子:
1、皇子:承瑞【1】,2岁早夭,生母荣妃马佳氏。
2、皇子:承祜hù【2】,2岁早夭,生母皇后赫舍里氏。
3、皇子:承庆【3】,1岁早夭,生母惠妃乌拉那拉氏。
4、皇子:赛音察浑【4】,2岁早夭,生母荣妃马佳氏。
5、皇子:长华【6】,一出生便早夭,生母荣妃马佳氏。
6、皇子:长生【8】,2岁早夭,生母荣妃马佳氏。
7、皇子:万黼fǔ【9】,4岁早夭,生母贵人那拉氏。
8、皇子:胤禶zàn【12】,1岁早夭,生母贵人那拉氏。
9、皇子:胤䄔jǔ【19】,1岁早夭,生母贵人郭络罗氏。
10、皇子:胤禨jī【24】,2个月早夭,生母平妃赫舍里氏。
11、皇子:胤禐yuàn【35】,出生当日早夭,贵人陈氏。
我们可以发现,荣妃马佳氏早夭的孩子最多,有承瑞【1】、赛音察浑【4】、长华【6】、长生【8】。
康熙的前10个皇子中,有5个都是荣妃所出,可见荣妃早期有多受宠,几乎每年都会为康熙生下子女,可惜虽然一共生了5子,却仅成年1子,正是上面提过的三爷胤祉【10】。
除去夺嫡9子,未序齿11子,最后再看看剩余的15子的情况。
其他十五子其他15位皇子我把他分为三大类:
一、已序未成的早夭组:4位
有一部分皇子虽然早夭,但是已经序齿且有封号,死后依然保留他们的排行。
1、六皇子:胤祚【14】(1680-1685),6岁早夭,生母皇后乌雅氏。
2、十一皇子:胤禌zī 【20】(1685-1696),12岁早夭,生母宜妃郭络罗氏。
3、十八皇子:胤祄xiè【28】(1701-1709),9岁早夭,生母密妃王氏。
4、十九皇子:胤禝jì 【29】(1702-1704),3岁早夭,生母襄嫔高氏。
二、识趣本分的成年组:3位
以一废太子的时间(1708年)为节点,20岁为成年门槛,看看这些当时已成年的皇子是何情况。
1、五皇子:胤祺【13】敦厚不争
胤祺(1680-1732),恒亲王,生母宜妃郭络罗氏。
和老四雍正帝急躁的脾气不同,老五胤祺为人心气平和、性情善良,给人以“心性甚善,为人淳厚”的印象。
康熙也评价此子心性甚善,为人敦厚。
所以,尽管胤祺当时年岁较长,也常在康熙身边走动,但他的性格一直就是和平不争,因而得以善终。
2、七皇子:胤祐【15】身残安分
胤祐(1680-1730),淳亲王,生母成妃戴佳氏。
胤祐身有残疾,康熙时期曾统管军营,任职期间认真负责,恪尽职守。
雍正即位后,曾表扬他“敬谨小心,安分守己”。
说白了胤祐身有残疾,本来就不存在争储的念想,加上他为人老实、识时务,所以也得以善终。
3、十二皇子:胤祹【21】苏麻高徒
胤裪táo(1686-1763),履亲王,生母定妃万琉哈氏。
胤裪很值得一说,他和其他皇子不同,不是由妃子养大的,而是由苏麻喇姑养大的。
万琉哈氏地位较低,康熙生前只封了她定嫔的名号,直到雍正元年在皇太后乌雅氏的支持下才晋封为定妃。(德妃乌雅氏与定妃万琉哈氏是同日进宫当宫女的,有同期之谊)
△胤祹
不过,胤裪虽然没有在强大的母族,但是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,为人本分务实,不结党、不争宠,深得康熙欣赏。
在九子夺嫡的激烈时期,康熙甚至将满蒙汉三旗的兵权交给他,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。
而胤裪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他不觊觎储位,也不站队,踏实地做一名孤臣,只听命于康熙,因而得以摆脱夺嫡旋涡,得以善终。
胤裪活得很久,历经康雍乾三朝,因为踏实本分,皆颇得君王器重,直到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逝世,享年78岁。
值得一提的是,胤裪的生母定妃万琉哈氏一直活到乾隆二十二年才去世,享年97岁,是清朝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。
可见一时荣辱都是过眼云烟,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。
三、未涉夺嫡的未成年组:8位
这部分皇子,在九子夺嫡时期,尚还稚嫩,没有参与夺嫡的资本,因而都没有参与当时的政斗。
1、十五皇子:胤禑【25】寿命较短
胤禑xú(1693-1731),愉郡王,生母密妃王氏。
胤禑七岁便随康熙巡幸塞外,可见康熙对胤禑也是颇为喜爱的。不过他去世比较早,雍正九年病逝,享年39岁。
2、十六皇子:胤禄【26】岀继承嗣
胤禄(1695-1767),庄亲王,生母密妃王氏。
雍正元年,胤禄奉命岀继,承袭庄亲王爵位。
△乾隆
乾隆四年(1739年)十月,因与胤礽长子弘皙往来诡秘而受到牵连,停薪停职。
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病故,享年73岁。
值得一提的是,胤禄一生精数学,通乐律,执掌礼部期间,对革新礼乐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3、十七皇子:胤礼【27】辅政栋梁
胤礼(1697-1738),果亲王,生母勤妃陈氏。
胤礼九岁以后也常随康熙帝出巡塞外,因夺嫡时年幼,因而他没有卷入那段斗争中。
雍正元年,胤礼被封为果郡王,雍正帝曾称赞他忠实可靠,操守清廉,于雍正六年进亲王。
雍正帝临终时,命胤礼辅政。
乾隆即位后,胤礼任总理事务,由于身体较弱,特许居家办公,可谓皇恩深厚。
乾隆三年病逝,享年42岁。
4、二十皇子:胤祎【30】泰陵总管
胤祎yī(1706-1755),贝勒,生母襄嫔高氏。
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胤祎因两次托病抗旨不去祭灵,爵位被连降三级,至辅国公。
后雍正去世时,罚胤祎不准进殿行礼。
由此推知,胤祎这人可能有些滑头惫懒,被雍正帝嫌恶敲打过。
乾隆即位后,胤祎受命前往泰陵守陵,后成为泰陵的最高长官。(泰陵为雍正陵墓)
直到乾隆二十年病逝,享年50岁。
5、二十一皇子:胤禧【31】书画名家
胤禧(1711-1758),慎郡王,生母熙嫔陈氏。
康熙去世时,胤禧才12岁。他自幼淡泊名利,无心政治,喜好文事,以书画著称。
雍正朝和乾隆朝对他也多有重用,常监管各旗事务。
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,胤禧因病去世,享年48岁。
6、二十二皇子:胤祜【32】三陵主管
胤祜hù(1712-1744),恭贝勒,生母谨嫔色赫图氏。
胤祜在乾隆年间一直负责主管三陵(顺治、康熙、雍正三位皇帝的陵寝)事务,勤勤恳恳,政绩卓著,深得乾隆赞许。
乾隆九年(公元1744年)病逝于任上,享年33岁。
7、二十三皇子:胤祁【33】怠工挨批
胤祁(1714-1785),郡王品级贝勒,生母静嫔石氏。
乾隆九年,胤祁接替病逝的胤祜主管三陵事务。
乾隆十六年到十九年,胤祁两次办砸差事,受到乾隆批评,因罪连降两级,至镇国公,直到乾隆四十七年才恢复爵位。
乾隆五十年(1785年)病故,享年72岁。
8、二十四皇子:胤祕【34】忠厚老幺
胤祕mì(1716~1774),諴亲王,生母穆嫔陈氏。
胤祕为人秉性忠厚,心气平和,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被册封为和硕諴(xián )亲王。
乾隆年间多管理旗务和宗人府。
乾隆三十八年去世,享年59岁。
结语综上,康熙确实有35子不假,但是除了早夭的15人、年幼的8人,只有12位皇子有夺嫡的资格。
而这12人中,又有3人无意参与斗争,因而最终的竞争在剩下的9人中展开。
其实,九子夺嫡真正的赢家是康熙,因为这次的斗争结果,既解决了威胁到他的太子党,又选出了比较理想的继承人雍正帝。
不过也正因为九子夺嫡的惨烈,所以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,清朝之后不再公开设立太子——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,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。
#文章首发挑战赛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