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一生是如何沦为穷困潦倒的境地

杜甫,唐代大诗人,一生饱受贫困困扰,最终落得穷困潦倒的命运。自幼家境贫寒,早年失去父亲,靠母亲艰难支撑家计。后来,他又遭受过兵乱、官职无望等种种不幸,深陷困境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,不断写诗表达心声,成为后世传世名家。杜甫的一生沉浸在深深的贫困之中,但他的诗却至今仍然发扬光大,传世千古。

杜甫(公元712年-公元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祖籍襄阳,生于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、《北征》、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名作。759年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杜甫一生是如何沦为穷困潦倒的境地

首先,不擅长考试。杜甫年少时家境很好,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,父亲是奉天县令,在他7岁时,就开始学习写诗,15岁时他的诗就引起当地名士们的重视。杜甫虽然善于写诗,但不善于考试,他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,然而始终没有在科举考试上有什么好的发挥,没有强硬的后台,再加上科举考试又不成功,自然无法做官。 其次,写诗无法赚钱。虽然说杜甫写的诗很好,可惜靠写诗不能吃饭,也不能赚钱,顶多有些名气。杜甫到44岁高龄,在长安准备考试10多年,才终于成为一个小官:右卫率府兵曹参军,这是一个非常低阶官职,负责看守兵甲器杖,管理门禁锁钥。最为一个读书人,杜甫不会经商,不会种地,更不会出去打工,这相当于20多年没有什么收入,肯定过的穷困潦倒。

杜甫能写出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,说明杜甫本身就才华横溢,满腹经纶。但是这样的饱学之士为何没入仕为国家效力呢?史书上说了,是李林甫搞的鬼。但这个理由不足全信。唐朝入仕做官的途经不光是科举,还可有其它路经。但究其原因也和杜甫的为人性格有关,杜甫为人认真,喜好对不认同的事情和人提出批评意见。对杜甫而言大唐盛世并没有为他的政治生涯提供一个合适的土壤。

在性格方面,杜甫较为耿直,耿直之余,又存在着尖酸,这一切,都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出来。 在文学史上,盛唐诗歌,往往以李杜和白居易为尊。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的天马行空为主。而杜甫的诗歌,则侧重写实——比如著名的《三吏三别》。这些诗歌对于后世文史贡献极大,也为杜甫换来“诗史”的别称,但从唐朝皇帝的视角来看,杜甫的诗歌无疑是在打皇帝的脸。 而从这也不难看出杜甫的性格,同时也可以预见这种性格带来的后果:连皇帝都能得罪皇帝的人,想必也会得罪身边的朋友。甚至起初接济杜甫的朋友大臣严武,都因为受不了杜甫的性格而一度对杜甫萌生杀心。 因此:性格因素限制了杜甫的发展。

还有就是安史之乱,那场大动乱,导致百姓们的生活动荡不安,甚至还有易子而食的现象。路有冻死骨,简单数字就将一副凄凉的景象,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。由此可见,那时候杜甫落魄的诗句,更像是一面写实镜,将当时唐朝的人生百态,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。一句句诗句,更是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画面,令后人引以为戒,切勿再重蹈覆辙。杜甫的后半生,四处辗转,穷困潦倒,活脱脱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。杜甫一生为仕途奔波,终就还是不能如愿。受尽人生的各种苦难,依然不改初心。这样的杜甫,似乎就是我们隔壁的邻居老杜。有梦想,但总是被现实击的粉碎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