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骞,一个来自汉代的传奇人物,率领百人出使西域,在西域遭遇俘虏长达十年。在他的囚禁期间,他娶了一位匈奴女子,展开了一段跋涉万里的奇幻之旅,最终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新丝绸之路。张骞的故事让人感叹他的勇气与智慧,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探索与拓展过程中的无限魅力。
公元前139年,年仅15岁的汉武帝刘彻刚刚登基两年。这个汉朝在位时间最长,创下了丰功伟绩的帝王,从登基伊始,就显示出了他非凡的野心和抱负。匈奴这个汉朝一直以来的心病,已经在它的北方蛰伏了六十多年。他的曾祖父刘邦,曾亲率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冒顿单于,结果却反被围困了整整七天,粮草断绝。后来还是偷偷派人贿赂冒顿的夫人,才侥幸得以逃脱,从此不敢再对匈奴用兵。

后来的惠帝、吕后、文帝、景帝,都迫于匈奴的武力,以及国库的空虚,不敢轻举妄动,只能通过和亲、赠送礼物和消极的防御,来和北方的这个庞然大物相处。然而匈奴并没有就此消停,反而越逼越近,威胁长安。
终于,迎来了武帝的时代。
经过文景两代帝王的用心经营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到了武帝的时候,财力物力大增。累积的钱财,长时间不用,穿钱的绳子都烂了,散作一团,导致无法数清到底有多少。粮库里的粮食,一年一年堆了一层又一层,以至于都流出了仓位,腐烂到无法使用。街巷和田野里马成群结队。似乎,和匈奴正式一决雌雄的时候到了。
然而,武帝并没有轻举妄动。此时,他得到了一个消息。在敦煌、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,在秦汉之际的时候,强大起来。在西域和匈奴势力起了冲突,但屡次出战都被匈奴打败。以至于国王被匈奴杀掉,头颅还被做成了酒器。大月氏只得举国西迁,让出了地盘。
武帝知道大月氏的家仇国恨是一把绝佳的武器,如果可以找到他们,并和他们联合,那么对阵匈奴,便有了更大的把握。于是,下达了诏令,征募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。
张骞登场了!
此时,他不过是一个侍从官,没有固定职务,只是国家有需要的时候,才从这群人中选贤任能。这一年他二十五岁。史书记载他“为人强力,宽大信人”,也就是说他坚韧不拔,心胸开阔,待人有信用讲义气。
这个年轻人能担此重任吗?要知道,当时汉代最熟悉的对手就是匈奴。东面大海,北临匈奴,西南又是莽莽丛林和巍巍高山,对于西北面,当时也是知之甚少,一切都是传说。匈奴把持西北多年,一路凶多吉少。
但张骞就这样在一个归顺的匈奴人的引导下,踏上了未知的行程。
河西走廊是他们的必经之地。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。因为它位于黄河西面,又夹在祁连山、合黎山两座大山之间,从地图上看去就像一个长长走廊。但这个时候,匈奴已经控制这个地区很多年了。尽管张骞一行想匆匆经过此地,但还是被匈奴人发现了,全部被匈奴骑兵抓获。
当时匈奴军臣单于听张骞说要出使大月氏,脸上的表情肯定无比精彩。他说,月氏在我们的北面,你怎么能穿过我们的地盘到那里去呢?如果我们想穿过你们国家的土地,到东南方向的越国,汉朝能让我过去吗?
言外之意,就是说,“你小子想去联络大月氏围攻我,还想从我的地盘上过去,是不是把我想得太天真了?想过去,门都没有!”
于是,张骞就被软禁了起来。单于一直没有放弃拉拢张骞,威逼利诱,还给他娶了一个匈奴女子,生了孩子。目的就是为了让张骞放弃出使大月氏的念头。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和信念,静静地等待机会……
十年过去了,匈奴对张骞的监视也慢慢松懈了下来。于是张骞找准了机会,逃出了匈奴王庭。这十年,张骞也没有闲着,不仅学会了匈奴语言,还对附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做了详细的了解。换上匈奴人的衣服,顺利地逃出了匈奴控制的地区。
但十几年过去了,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月氏,这个汉朝一心想要结交的盟友,在这些年里,又被匈奴支持的乌孙打败,又向西搬家了。实在是坑爹。
要知道这一路上非常艰难险阻,不仅时刻要防备着匈奴、强盗、劫匪,单单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让人疲于奔命。戈壁滩上,飞沙走石。葱岭高如屋脊,白雪皑皑。一会儿上山,一会儿趟沙。食物也没有,只能靠打一些小猎物充饥。随行的人有的被风沙埋了,有的掉进了冰窟,所剩无几。张骞只能许以重谢,一路上让途径的大宛国、康居、大夏,像转运快递一样,一路护送,终于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,大月氏。
没想到大月氏这次又放了鸽子。他们被乌孙打败后,继续西迁,然后路上顺道征服了大夏,占领了别人的地盘。这个地方土地十分肥沃,于是他们也不放牧了,开始定居在这儿搞起了农业。而且这个地方离乌孙和匈奴都很远,没有人骚扰他们,日子过得十分舒服。于是就乐不思蜀,不想回去了,也不想找匈奴报仇了。更何况,大月氏和汉朝之间这么远,联手抗击匈奴也不方便啊。张骞在这里劝说了一年,也没有结果,于是只能往回走。
为了避免遭遇匈奴,张骞换了一条道回去。来的时候走的是塔里木盆地北面,这次改走南面,谁知道现在南面也被匈奴控制了。他又一次被匈奴扣留了,一年之后,才趁匈奴内乱,带着妻子逃了出来。
等回到长安,已经13年过去了,出使的时候带了100多人,现在只剩下他和匈奴向导,以及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。
虽然没有达成和大月氏的联盟,但是这次出使,张骞对西域各国的地形地貌、人口、兵力都有了详细的了解。汉武帝对这次出使的成果十分满意,封张骞为“太中大夫”。有了这些了解,汉武帝派卫青出战匈奴,张骞随行,大胜。张骞因此被封为“博望侯”。
几年后,张骞再次出使,这次是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,每人备两匹马,带牛羊万头,金帛货物价值“数千巨万”。此时乌孙已经和匈奴有了嫌隙,张骞此行是为了游说乌孙王东返,联合起来,抗击匈奴。没错,就是和大月氏一模一样的操作。这次依然没有劝说成功。
但是经过这番游历和出使,西域的诸多国家都见识到了汉朝的强大,很多人随张骞来到汉朝,并且开始了通商和贸易。十四年后,乌孙王来向汉朝求和亲。匈奴也因内部分裂,部分人归降汉朝。至此,西域就到了汉朝的庇护和控制之下。
张骞出使西域,虽然是抱着政治的目的,但是他打通了内陆和新疆,以及中国和中亚、西亚,甚至南欧的沟通与联系。植物、乐器、艺术品、宗教都经过这里传播,琳琅满目,眼花缭乱。而敦煌开始作为文化传播足迹的见证者,闪烁千年。
辛也读书,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最有趣有料的内容。